国内酒店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压力与挑战。
刚刚过去的Q3季度,国内三大酒店集团的财报表现均不尽人意,部分国际酒店集团在大中华区的财报数据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不过,从各家举措来看,严峻的外部环境似乎并未影响酒店集团们对市场未来的布局节奏。华住、首旅如家、锦江、东呈等国内酒店集团,依旧在加速跑马圈地抢占市场。
万豪、希尔顿、洲际、凯悦等国际酒店,则通过各种方式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下沉市场延伸。其中,与本土酒店集团结盟,是国际酒店集团深化在华布局较为主流的方式。
例如万豪与东呈合作推出“万枫”;希尔顿与铂涛合作开发“希尔顿欢朋”;雅高将旗下多个品牌的在华经营交予华住;凯悦与首旅如家成立合资公司,推出“逸扉酒店”等。
对比而言,洲际酒店更像“异类”。
洲际酒店于1984年开始在国内经营,是首个入华的国际酒店集团。
时隔35年后,新市场形势下,洲际并未寻找本土“盟友”来接手其在华经营权,而是选择以智选假日品牌的特许经营模式为核心,自主深化在华市场的布局。
洲际酒店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洲际酒店大中华区共开业74家特许经营酒店,在建162家,其中智选假日品牌分别占比达80%和90%。
12月10日,围绕宏观行业发展与微观企业策略等话题,洲际酒店大中华区酒店开业事业部负责人、智选假日董事总经理邱尤,以及酒店投资人、上海科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许乃强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
特许经营的本土化落地
诸多酒店管理模式中,特许经营是近年来相对更受青睐的一种轻资产模式。
其大致特点是酒店集团输出品牌、系统、会员、价格等一系列标准化体系,而物业、经营权、经营团队组建等偏向重资产的部分,由签约业主来负责。
邱尤坦言,国内传统的特许经营模式,有着重品牌输出却疏于后续运营管理等弊病,所以在市场落地中,洲际团队做了针对性的改进,推出了区别于传统的“特许经营+”模式。
“2016年决定在华开放特许经营模式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邱尤介绍称,洲际大中华区首先派出了包括他在内的工作组赶赴美国,学习和研究美国成熟酒店市场的特许经营模式,然后再结合中国酒店市场的特性做本土化的改进。
这一模式中,洲际酒店将为业主委派酒店总经理,负责组建团队、确保各项品牌标准落地。另外还提供设计施工、供应链采购,人员培训和运营,酒店运营业绩等方面的支持。
“输出品牌,不是把标识放在酒店楼顶这么简单,需要品牌方、业主、运营团队多方的努力。”邱尤表示,签约后洲际方面还将对业主团队进行3—4天的深度沟通会,让业主全面了解投资的酒店项目,而不是游离于日常运营之外。
邱尤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洲际酒店在全球5600多家开业门店中,80%采取的是特许经营模式。同时,在过去35年的在华布局中,洲际酒店在运营策略、业主资源、人才体系的本土化上投入了较大的资源来建设,这是推进特许经营模式的必要条件。
但邱尤表示,特许经营的本土化改造是个漫长的动态化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地给出最优解决方案,后续多方的持续努力同样重要。
在速度与质量间寻求平衡
酒店数量和规模的比拼,是近年来行业各方都热衷参与的“游戏”。
今年5月,OYO宣布进入万店时代(拥有酒店数突破1万家)。
10月22日,锦江宣布提前实现10000家酒店、100 万间客房目标,跻身全球第二。
12月12日,华住创始人季琦表示,华住已是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公司,到2019年底开业酒店数量将达到5400家左右。
对此,邱尤坦言,无论是本身在海内外市场酒店数量上的差异,还是面对国内不断扩张的中端酒店以及下沉市场的机遇,都促使智选假日乃至整个洲际酒店不断提升在华酒店开业数量,加速更多市场的覆盖布局。
以智选假日为例,邱尤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称,从2004年到2018年,智选假日用了14年才达成百店的成绩,而如今新增100家店的时间将缩短至2年内。
他同时表示,未来除一线城市外,智选假日将重点向三至五线城市布局,以进一步实现提速。
“不过,比起单纯的拼数量,洲际酒店更关注的是如何在高速和高质量间寻找平衡。”邱尤表示,用户体验的提升,投资人、业主的持续性认可等等方面,都比单纯铺开酒店数量更为重要。
酒店投资仍有前景
从宏观市场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导致酒店行业普遍弥漫着悲观的气氛。不过作为酒店投资人的许乃强却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酒店行业依旧具备投资前景。
“经济环境确实会带来影响,但目前来看整体酒店市场的需求并未发生太大的波动变化。”许乃强表示,市场本身并未出现问题,酒店依旧是拥有良好现金流的长线投资项目。盈利空间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人是否有能力选对契合的品牌、管理团队和经营模式。
许乃强列举了他投资的一家位于上海青浦区的中端酒店案例来具体说明。
他介绍称,过去多年间他观察到青浦区酒店大多集中于五星级或经济型连锁,区域内中端酒店较为缺失,他便产生了投资一家中端酒店来迎合这一市场空白的机遇。
用户群体方面,许乃强介绍称,该区域酒店核心客源大多是海内外的商务出行用户。这部分群体除品牌认知度外,更多还有着会员积分体系的考量——用户希望每一次入住都能为其会员身份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所以在考察了国内外多个中端连锁品牌后,许乃强仍旧选择了与国际酒店品牌合作。
另一方面,许乃强表示,其在多年酒店投资的经验观察中发现,优质的酒店品牌和项目,除本身的主营业务收入外,对于整个物业综合体的价值提升也有着正向意义。
“国内酒店市场而言,中高端将是长期存在的发展趋势。”邱尤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美国等全球其他成熟酒店市场基本遵循着从杠铃型(高端、经济型比重大)向纺锤型(中端比重大)发展的轨迹,国内酒店市场也不例外。
“这也意味着,中端酒店市场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邱尤补充道。
(编辑:若琳)